全球电池网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招商 | 资讯 | 展会 | 人才 | 电池论坛 | 电池品牌 | 采购中心 | 产品大全
E电通服务 建议
资讯
登录 注册会员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新能源汽车电池应避免产能缺
来源:一大把网站 日期:2011-3-7 作者: 点击:

近日有消息称,在工信部牵头草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10年我国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无疑再次在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和最大利益所在。然而,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民族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在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80%以上都要依靠进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大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手中。

近年来,国家屡推新政,鼓励动力电池技术自主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政策带动下纷纷涌现的国产动力电池企业却良莠不齐,甚至有企业打着民族自主品牌却组装外资企业生产的单体电池来浑水摸鱼,以达到冒领政府补贴的目的。这就让人不得不有些担忧:政府旨在推动民族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须谨防落到那些“伪国产”企业的头上。

 动力电池需提高生产力应对市场需求

汽车业资深分析师罗锦陵表示,就电动乘用车而言,因为主要消费对象是私人,因此价格是首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更或是可靠性、维修费用等等。这些因素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城市公交车影响明显弱一些。

从目前看,尽管习惯性的诸如“一哄而上”的说法不绝于耳,但就生产能力而言,仍然是有缺口的。目前国内已建成的锂离子电池生产能力约为300万Ah,相当于960万Wh。假定这些产品的生产一致性全部达标,也只能装配19200辆10m以上的城市公交。但每个企业在出厂之前,都必须对其产品进行生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质量检验,在排除“短板效应”等缺陷之后,其产品合格率大概只有70%左右。而且这些产能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出口和国内乘用车配套,以及电网储能、工业用途等汽车行业以外的巨大市场。如此看来,尽管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后继者大有人在,但前景仍然乐观。

 

上一篇: 电池质量难以保障 海南电动车投诉量猛增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