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发的利用太阳能。在绿色经济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掀起一波前所未有的高潮。光伏、风电、光热等新兴产业英才扎堆,资金集聚。作为后起之秀,年轻的张同伟何以能迅速突出重围?
80 后、阳光总裁,大学毕业3 年即自主创业,从零起步、白手起家,短短2 年间就成为声名鹊起的“行业黑马”,夺得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出口第一的桂冠……这些经历,集于张同伟一身,格外引人注目。
自主创业,由贸入工
出生于常州农村的张同伟,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2001 年,他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了常州一家网络公司进行网络推广。他在熟悉了网络推广的窍门后,很快对这一新经济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同伟接触到一家本地的企业老总,这个老总在大学毕业后的第四年就开起了自己的工厂,这给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张同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后来,他进入到了常州当地的一家太阳能企业。
两年后,因为生产管理不善,他所在企业的业务一时陷入僵局。此时的张同伟,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轻车熟路,还在业内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海外客户资源。他干脆跳出了公司,自立门户做起了外贸业务。当时,他还在做纯粹的外贸公司。令他极为失望的是,合作厂商的产品质量很差,成为他外贸业务拓展的掣肘。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与国外几乎同步,由于人力和生产成本的低廉,在国际上具有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国际市场一定会大有作为。”张同伟说,因为外贸业务得心应手,思虑再三,他终于决定“由贸入工”,斩断与厂商的合作,依托自己对光热产品生产的经验,自办工厂。
积极开拓,质量为王
2005 年8 月,依托此前做外贸的几十个人的“老班子”,张同伟投资创办的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运转起来。“贝德莱特公司实际上是为满足日益扩展的外贸业务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视产品品质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张同伟说,企业建立之初,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是“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为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张同伟选择了素以苛刻闻名德国市场作为突破口。贝德莱特与德国标准化协会开展了质量管理合作,机构每年定期派遣工程师入驻贝德莱特,进行包括原料采购、产品设计、工艺、工序控制、产品检验等全方位质量控制的指导工作。凭借完美的品质、严谨的工艺,贝德莱特产品顺利通过重重关卡,一举打开了德国市场。
随后,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欧盟EN12975 产品质量认证等各种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被张同伟轻松拿下。当时,因为进入门槛较低,太阳能行业仅热水器厂家就有2000 多家,各类产品质量不一,良莠不齐,竟有泥下俱下之势。张同伟花大力气推行“质量为王”的创业理念,看起来与一些行业人士格格不入。不过,市场很快证明了谁是对的。
有了良好的产品,运用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多年的外贸服务经验,张同伟带领着贝德莱特一路披荆斩棘,迅速打开海外市场,营业额连年攀升:2006 年,5000万元;2007 年,7000 万元;2008 年,1.2 亿元;2009年,1.8 亿元。到2010 年,贝德莱特顺利实现年度经营业绩2.3 亿元。
壮志豪情,富而思进
在国际上颇有斩获的张同伟对于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市场自然不会忽略,2007 年开始,贝德莱特就将目标投向了国内,携优势产品进军国内市场,很快就建立起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主力市场、300 余家标准营销网络,受到行业人士的多方关注。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张同伟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目前已经开始积极着手各方引进技术、生产、销售类精英,扩充公司现有人才队伍,全面进行生产设备的升级,加大对中高温太阳能利用进行研发投入。
下一阶段,贝德莱特将全面发展国内市场,不止是在零售方面继续保持飞跃式发展速度,同时将大力开拓工程市场。除此之外,公司还将继续把外贸做大,保持出口领先优势,力争五年内进入行业前十强,立志继续谱写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神话,跻身业内巨头行列在太阳能产业里恭躬六年,张同伟谈起业界风云,如数家珍。对于以皇明、太阳雨、桑乐为代表的业界大佬的优势和劣势,他分析得头头是道。身在龙城,常州天合光能在资本市场的非凡表现,也让他颇为激赏。
他表示,与热得烫手的光伏产业相比,国家相关部门对光热产业的认识还非常欠缺,导致目前的光热产业基本上处于没有任何政策优惠的自发发展状态,目前整个行业的产业规模只有400亿元,还不如家电巨头海尔一家的年产值。
好在随着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理念的普及和《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国家对太阳能光热应用与建筑安装都有了较为明晰的规定,为光热企业带来了重大利好。并且,随着太阳能光热利用中温、高温技术的创新与提升,光热产业即将迈入划时代的金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