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世界上第一艘以燃料电池为AIP动力的德国U-31号潜艇
中国攻克氢燃料电池重大瓶颈技术
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氯碱用全氟离子膜、燃料电池膜,日前在我国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今年6月30日,山东东岳集团向全世界宣告,由“东岳”自主研发的氯碱用全氟离子膜、燃料电池膜实现国产化。
历经8年科研攻关,东岳集团100%国产化的全氟离子膜,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一次通电成功,打破了美国、日本长期对该项技术的垄断,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
与此同时,“东岳”完成的用于制造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磺酸树脂离子膜,年产500吨的生产装置已经建成投产,解决了氢燃料电池生产的重大瓶颈。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国家。
据悉,燃料电池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其中使用燃料电池的AIP潜艇可较长时间在水下航行,性能大大优于普通潜艇。
“别小看这张膜,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8月29日,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对记者说,全氟离子膜是氯碱行业和未来新能源利用的关键材料,被称为化学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谁摘下了它,谁就掌握了国家战略“制高点”。
核心技术“重如泰山”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研发全氟离子膜,15年后研发成功。日本旭硝子公司从杜邦交换到部分生产权,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30多年来,这一世界尖端技术一直控制在美国、日本两国手中。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结果不难预料。为了消除这一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从1980年开始,我国曾将全氟离子膜技术列入国家“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先后投入几亿元资金进行科技攻关,但该项目一直没有研制成功,被专家称之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攻克该项技术寄托着几代化工人的追求与探索。
跻身世界第二,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国家战略“制高点”燃料电池具有很高的军用价值。图为世界上第一艘以燃料电池为AIP动力的德国U-31号潜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