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3月16日),由超日太阳(行情,资讯)、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863计划‘新型太阳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启动会议”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
会议上,由超日太阳参与并承担中试及产业化的“MW级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项目目前中试顺利,计划今年6-8月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在该项目中承担技术牵头人角色的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理事、上海超日战略发展研究员彭德香告诉记者,目前中试阶段已经实现电池片转换率超20%,并且按照当前进度,“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项目明年将有望实现产业化。
据了解,该课题项目中,有教授研究员级的研究人员2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学位以上人员10人,并聘请德国专家沃尔福冈教授作为特别技术顾问。其中参与中试的电工所太阳电池技术研究室研究员赵先生告诉记者,“为如期开展安装调试,课题团队集中,加班加点进入试验期。中试其实就是小规模生产,如果调试没有问题,很快就可以产业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电池片的转换率直接关系着光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效益,目前晶硅电池片的转换率一般在18%以下,若能达到20%,将非常了不起,所以很多机构对此正进行研究。哪家公司提前做出来了,便能在技术上领跑。
“在‘MW级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项目流片实验中,电池片转换率第一次达到17.7%,接着达到18.8%,最近的一次已经实现了20.09%”,上海超日战略发展研究员彭德香告诉记者,“目前这已经是国内领先了,并且我们要在量产阶段电池片转换率超20%,走在产业前沿。”
目前,超日太阳已经在为明年产业化做各项准备,包括资金投入、厂房建设及生产线搭建。据了解,超日公司建设3000㎡的超净厂房作为中试线,现已在装修中。同时,公司拨出专款用于项目中试研发,并着手调研建设HIT高效电池生产线的设备和工艺包的工作。上海超日战略发展研究员彭德香表示,随着资金、技术的配备和设备搭建的顺利完成,争取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