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网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招商 | 资讯 | 展会 | 人才 | 电池论坛 | 电池品牌 | 采购中心 | 产品大全
E电通服务 建议
资讯
登录 注册会员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中科院2012年电池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
来源:全球电池网 日期:2013-1-2 作者:全球电池网 点击:

据全球电池网了解,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实验室2012年在电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非碳类无机材料包覆的纳米钛酸锂材料,用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界面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该成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材料化学杂志》上。

此外,在提高锂—硫电池循环寿命方面,实验室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锂—硫电池是指采用单质硫(或含硫化合物)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通过硫与锂之间的化学反应实现化学能和电能间相互转换的一类金属锂二次电池。无论作为正极材料的单质硫还是作为负极材料的金属锂,均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从而使整个电池的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5倍以上。然而,受限于硫及其放电产物硫化锂的绝缘特性,以及充放电过程中形成的诸多缺点,锂—硫电池的硫正极活性和循环性能差、利用率低,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发挥和实际应用。

研究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成果发表在近期《美国化学会会刊》上,并被美国化学会的《化学与能源新闻》以《可持续的高能量电池》为题,进行了评述和报道。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三项PCT国际专利。

上一篇: 我国首架燃料电池飞机试飞成功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