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网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招商 | 资讯 | 展会 | 人才 | 电池论坛 | 电池品牌 | 采购中心 | 产品大全
E电通服务 建议
资讯
登录 注册会员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中科院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网络来源 日期:2012-10-19 作者:全球电池网 点击:

基于有机分子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作为传统高耗费的单晶太阳能器件最具潜力的替代者,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有机分子具有高消光系数、无基于有机分子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作为传统高耗费的单晶太阳能器件最具潜力的替代者,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机分子具有高消光系数、无毒、易合成、价格低等优势。目前这类电池有超过13%的能源转化效率(50%太阳光照下)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尽管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有机分子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各方面宏观性质,如伏安特性、光谱、薄膜形态等,微观尺度上有关有机分子界面结构和能量转化机制的图像仍然欠缺。这阻碍了人们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性能。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表面实验室博士生焦扬、张帆、丁子敬和孟胜研究员等最近对基于有机分子的太阳能电池机理作了细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使用包含激发态信息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他们发现在TiO2界面上分子的能级受界面化学键的振动所调制,从而直接影响激发态电子向半导体注入的动力学过程和效率“Phys.Chem.Chem.Phys.13,13196(2011)”。

接着,他们和清华大学任俊博士、哈佛大学E.Kaxiras教授合作,分析了有机太阳能的典型界面C60/CuPc的原子结构和电子耦合。他们发现,界面处不同的分子排列方式(水平或垂直)对太阳光吸收性能影响不大,但对于电子能级排布却有重要作用。其中水平排列的C60/CuPc界面两层的分子能级更为接近,比垂直排列界面提供高出0.3V左右的电压。这对于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结果发表在“Nano Research5,248(2012)”。

他们进一步研究了不含金属的纯有机分子在TiO2界面上的原子结构对形成的有机染料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这类分子一般采纳Donor-π-Acceptor的结构,大多通过氰基丙烯(cyanoacrylic)基团与表面结合。虽然这一类分子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但其吸附结构并不清楚。此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类有机染料与传统钌复合物染料类似,只通过羧基吸附在TiO2表面。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焦扬等与瑞士联邦理工Michael Graetzel教授合作研究了含氰基丙烯基团的有机分子在锐钛矿TiO2(101)表面的吸附和电子动力学(图1)。通过对动力学模拟得到的振动谱的详细分析和与实验得到的红外吸收谱的比较(图2),他们发现氰基和羧基共同参与表面吸附,该吸附构型非常有利于太阳能源转化。

上一篇: 无致命安全隐患 电动车钠氯化物电池将面市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