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纽扣电池污染60升水,一节1号电池使1平方米土地再也不能长庄稼。”王自新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中的这句话,颇为震撼。王自新,北京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当医生,后辞去工作做起了建材生意,1999年,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了。然而,就在这一年,文章中的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
1999年夏天,王自新看到电池污染和危害的文章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做调研,最后计划出一套废电池回收利用的项目。他说服了一些亲戚和朋友共同投资,2001年4月在河北易县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年处理3000吨的废旧电池再生处理厂北京东华鑫馨废旧电池回收中心。“我最初接触到废旧电池时,完全从商业角度考虑,通过建立废电池宣传、回收、处理的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废电池问题的同时,企业也开创出一条盈利模式。”但是不久后,废电池处理厂却由于技术问题被迫关闭,这让王自新彻底转变思想,他发现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全民参与的方式才能根治我国废电池的问题。
2001年,王自新开通了废电池回收帮助热线,解答了近万个问题,还骑着三轮车上门帮助人们回收电池。王自新家里有两部热线电话,他和妻子轮流值班,保证随时有人接听。一次,一位叫梁立柱的老先生打电话说自己攒了30多节废电池,需要帮忙回收,原则上30公斤的废旧电池才会上门回收,王自新在得知梁老已经九十高龄时,决定立刻上门。见面后才知道,梁老是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军区的老革命,仍不忘关心社会,支持环保,让王自新深受感动。还有一位八十高龄的沈云师老人,自从退休后,听说了废电池的危害,就在居住的学校和宿舍区内用废木料做了个废电池箱挂在墙上,自己还骑着车上门回收废电池,他还带动了学校的学生参与其中。热线电话响个不停,让王自新很欣慰,“说明对废电池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2003年,王自新又组建了“绿色之星”废电池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参加过这个组织的学生、机关干部等5000多人,长期在服务队工作的志愿者有100多人。王自新经常带着这支服务队走街串巷进行电池知识普及和废电池巡回展。
为解决废电池资金问题,王自新曾寻求与企业合作,曾有某大型国有企业老板戏言:“你做废电池非常出名了,建立处理厂资金不是问题,但是钱给了你,你会不会捐钱跑了不干电池啊?”王自新当时心里非常酸楚,与该老板击掌誓约:“不管有钱没钱,十年后用行动看我是否还从事废电池事业!”
2010年,结合政府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王自新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零废弃活动,注册成立了北京鑫馨洁能废旧物品回收有限责任公司,向社区推广绿色责任积分卡,开展垃圾塑料、牛奶袋、旧电池回收活动,并根据回收物重量折算社会责任积分,凭积分换取礼品,志愿者服务1小时还可得到30个积分。目前,在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右安门街道及大兴、朝阳、海淀等40余个社区开展定期回收日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使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向着可计量、可统计、可核查、可监督的理性管理模式转化。
十多年来,几百万废旧电池被回收,连起来可绕地球好几圈。王自新也已从当初的企业家成为一个废电池回收的环保志愿者,废电池事业所赋予他的情感远超家庭,很多朋友见到他都问:“还干电池呢?”王自新一笑置之,“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尽快看到中国废电池污染得到根治的那一天。在此之前,我的工作是绝对不会停下来的,我会用行动和成绩让别人去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