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电明的办公室对面不远处就是公司的食堂。采访结束以后,他走进食堂,开始吃午饭。食堂里已经空空荡荡,不剩几个人。盛饭师傅前面的菜盘也都快空了。乾照的员工四班倒,一度计划换成三班倒,这样公司能节省成本,工人也能拿到更多工资。但是最后还是因为担心工人太辛苦而作罢。
邓电明多次说起自己的团队,说起员工。在厦门乾照光电,不仅管理层稳定,基层员工也非常稳定。几年来,高管层不曾流失过一个人。51岁才开始创业,邓电明认为自己走到现在最大的资本是诚信。他看上去有些严肃,但是聊久了之后会经常笑,还称自己为“老头子”。
下半年的放量是渐进过程
扬州新到了16台MOCVD。到今年年底扬州的产能大约将为15万片,厦门这边约为2万片。
问:太阳能电池产品与LED产品的产能如何分配?
邓电明:我们公司主要的产品是LED产品,主要的收入也来源于此。太阳能电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用电池。乾照是真正成熟掌握这个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公司之一;二是地面用电池。
问:公司不做空间用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芯片?
邓电明:这类电池的芯片由空间电力研究所来做。它是国家的机关单位,掌握了芯片的型号,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型号的标准。这一领域的需求现在比较大。
问:公司在地面用太阳能电池方面主要的技术在于聚光太阳能?
邓电明:这个领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光伏行业,现在晶体硅所占的市场比例比较大,因为晶体硅的研发时间相对长一些,产业化能力强一些。我认为太阳能将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不管是矿物质,抑或核能,都不如太阳能清洁环保。这个过程只是时间的问题。
问:您是否打算将生产基地设在扬州?
邓电明:我们有两个生产基地。厦门新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今年能够完成基建,明年将陆陆续续引进设备。现有的设备也会搬迁去新的厂房。
问:技术团队有多少人?
邓电明:八九十人,厦门加扬州一起。现在厦门所有员工有300人,扬州有500人。
问:跟德国公司定的16台MOCVD已经全部到厂了?
邓电明:全部都到了,现在正在调试。
问:今年下半年会有一个放量的过程?
邓电明:这个将是有次序的,渐进的过程。
问:接下来还有产能扩充计划吗?
邓电明:很明显,扬州新到了16台MOCVD。到今年年底扬州的产能大约将为15万片,厦门这边约为2万片。明年就看这个新建的生产基地,同时也要看市场的需求。现在市场开拓出了一些新的应用。
问:在红黄光市场出现了哪些新的应用?
邓电明:比如说植物培育:水果、花卉、蔬菜栽培。这种室内栽培需要红、黄光芯片。我们的芯片给植物提供了它们最喜欢的光,所以植物生产速度很快,而且看着非常漂亮,闻着就香。这个技术需要8个红光芯片加一个蓝光芯片。还有就是普通照明里面加入红光芯片。现在由蓝、绿光芯片制作的LED灯的灯光非常冷,而且会眩光,经过红光的配色之后,灯光比较接近传统的白炽灯。还有美容类产品。我看见过一个贝壳状的应用产品,但是不知道名字。我还躺进去试了一下。
LED行业还没有进入爆发期
真正的爆发在于照明市场的应用,关键在于怎么开这个口。公众的意识需要改善。
问:现在市场上对投资LED产业的热情比较高,公司面对竞争的策略是什么?
邓电明:并不是有钱就能够进入这个产业,技术壁垒比较高。目前台湾企业在行业里做的比较好。但是在大陆市场上,与台湾企业相比,大陆的企业在提供售后服务,加强与客户的互动这些方面更有优势。一个公司要做好,除了规模之外,产品还要好。LED相关产品很容易出问题,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出来的一批产品都是废品。稳定、可靠、以及型号齐全的供货非常重要。
问:面对竞争,公司最自信是技术实力吗?
邓电明:包括几方面,技术、团队的稳定性、产业化的能力,以及资本力量。上市以后公司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个新兴的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必然有很多投资者进入。我对我们团队很有信心。我们的人在这里,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家的感觉很好。我们的员工很少有流失的,我们也很少去挖别人。
问:LED红黄光外延片芯片的价格在下降?
邓电明:价格下降是必然的,蓝绿光产品也在下降。行业要发展,市场要扩大,就需要更多的人接受。
问:一旦出现价格战,公司如何应对?
邓电明:这要看公司的话语权。就我们公司来说,还比较有主动权。
问:行业全面爆发到来了吗?
邓电明:这个不好说,从2002年进入这个产业,就不断有人问,什么时候进入爆发期。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我不认为出现一次很明显的爆发,导致严重的供不应求。这个行业,它处在稳定发展上升的过程。真正的爆发在于照明市场的应用,在于怎么开这个口。公众的意识需要改善。节约100度电也是需求,多发100度电也是需求,但是排放量就不一样。而且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价格是可见的,至于以后能够节约多少电,则是不可见的。国家目前有政策支持,但是时间表很长,第一步是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问:聚光太阳能现在的技术水平如何?
邓电明:我们的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转换效率约为38%至39%。这是产业化的水平,还不是实验室里最高的。
问:是不是涉及到散热的问题?
邓电明:散热方面已经发展出一些新的技术。原先是自然风散热,因为电池跟空气接触的面积大。现在是把热转换为光。LED首先要解决的也是散热的问题。新技术是一种逆向思维,既然可以把光转换为热,也就可以把热转换为光。但是这个技术还不是我们的产业,另外有公司解决这个问题。
问:如果以三年为维度,公司的成长点在哪些方面?
邓电明:首先是LED领域,一些新的应用被推出,经过推广之后能够带动市场的发展。其次是空间用的太阳电池。我们国家在海南建立了一个新的发射中心,这将带来新的需求。一直以来国家能够制造很多卫星,但是发射能力不足。海南发射中心建立之后,一年四季都可以发射。卫星对空间用太阳电池的需求非常大。聚光太阳能的市场还需要继续培育。
问:聚光太阳能的确定性是不是比LED小一些?
邓电明:聚光太阳能的市场还在培育期,但是LED已经在快速发展之中了。而且关键的是聚光太阳能技术还没有商业化的案例。
最大的资本就是诚信
2006年、2007年的时候比较困难,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没办法睡觉。可是我知道迈过去了就成功了。2007年过完以后就比较轻松理财周报:对公司的增长速度怎么看?
邓电明:前三年当然复合增长率比较高,年均达到60%至70%。我当然对这个数据很满意。
问:创立之初资本是最大的限制吗?
邓电明:我们大家都是没钱的人。我在国有企业干了几十年,工资还没有现在员工的一半,到2000年才开始拿年薪,2002年的时候我又走了。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的信用,当时不管是银行、金融机构,还是供应商,都给了我们公司很大的支持。那时供应商先把设备给我们用,说三个月以后产品出来了再交款。产品出来之后就有现金流了。
问:上市准备了多久?
邓电明:从公司成立就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
问:从初创到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邓电明:我看到网上一个报道说72位亿万富豪非正常死亡。对他们来说,迈不过去就是最大的挑战。我有时候也是,但是我的性格比较好。2006年、2007年的时候比较困难,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没办法睡觉。可是我知道迈过去了就成功了。2007年过完以后就比较轻松。即使2007年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也出去度假了,带着我女儿去迪士尼,在迪士尼玩得很开心,可是回来以后还是睡不着觉。
问: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邓电明:能够更好地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问:现在不管卖方机构还是买方机构对公司都非常看好。
邓电明:看好,确实是我们公司很好。我们公司内部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诚信。我的最大的资本也是诚信,不管我的企业处于什么状况,我都真实地展现出来。
问:您对公司的估值怎么看?
邓电明:估值是市场的判断。我当然关心公司的股价,但不会每天去看。
问:公司的规模放大这么多,管理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邓电明:坦承的说,人越多,就会出现越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厦门这边比较稳定,我很放心。但是扬州那边,大家的心态不如厦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