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网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招商 | 资讯 | 展会 | 人才 | 电池论坛 | 电池品牌 | 采购中心 | 产品大全
E电通服务 建议
资讯
登录 注册会员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隐忧与前景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日期:2011-6-28 作者:全球电池网 点击:

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均太阳能辐射量平均在1050—2450KWH/㎡之间;其中,大于1050KW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6%以上,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1.7 亿吨标准煤。按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四个区域,绝大多数地区日平均辐射量在4KWH/㎡以上,西藏最高达到7KWH/㎡,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年日照小时数在2000H 以上,总太阳能辐射量高于5000MJ/㎡。与同纬度国家相比,与美国类似,但优越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区域优势和资源丰富程度非常适合发展光伏产业。

然而中国的光伏产业却起步较晚,大概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光伏发电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等国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井喷”,光伏电池/组件产量从2007年至今一直雄踞全球第一,多晶硅产能连年提高,国家和地方纷 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全国上下出现了一片光伏投资热。然而在这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也感到丝丝担忧。

隐忧一:“两头在外”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

“两头在外”主要指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在国外,而生产光伏电池/组件的原材料——多晶硅却大部分依赖进口。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G瓦,同比增长48.2%;完成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2.5G瓦,同比增长58.2%。其中中国2010年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预计将达到8G瓦,占世界生产总量的50%,居世界首位。然而中国2010年光伏发电市场装机量预计约380兆瓦,在全球总装机量中占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生产的光伏电池/组件有约95%出口到国外市场,其中又以德国、西班牙市场为主,我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光伏电池生产大国。

多年来,我国生产光伏电池所需的多晶硅有近50%左右依赖进口,根据赵玉文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3.8万吨,而国内实际的需求约为6万吨,依然还有40%的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今后5年之内仍然满足不了需求。从2010年开始,德国、西班牙等国相继降低了光伏发电政府补助,同时美国启动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301调查,这一切都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隐忧二:多晶硅产品质量和价格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迅速,在工艺技术、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掌握了百吨级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并初步具备了千吨级高纯硅材料生产的基本条件。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依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价格缺乏竞争力。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工艺和设备落后,物料与电力消耗大

二、未实现综合利用,“三废”问题严重

三、低水平重复建设,存在“过热”现象

四、生产规模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一般在50-70美元/公斤,而国外厂商的成本在30美元/公斤左右,相对于60-70美元/公斤的国际市场供应价格,很难获得利润。

隐忧三: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缺乏技术门槛的产业链条的中后端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制造方面,处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中后端,尤其是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制造,完全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技术和资金的门槛。截至2009年,在全国370家参与光伏太阳能产业的企业中,有300多家左右从事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生产加工,其中电池组件封装生产企业200余家,他们只是购买电池芯片进行简单的组件封装工作,且产品品种单一。截至2008年底总封装能力约8000MWp,其中前30 家公司的生产能力就占总产能的87%,因此行业竞争相当激烈。未来,随着我国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还有不少的企业纷纷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加工中来,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该行业的竞争程度。

隐忧四: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光伏市场,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中国极具吸引力的成本优势、良好的产业规模化生产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光伏发电市场“感召”下,全球光伏产业重心已显示出从欧洲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德国削减光伏发电补贴更是加速国际先进光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进程。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中国光伏市场的竞争会异常激烈。

自2009年以来,德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Centrotherm公司、美国第三大电力公司杜克能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全球排名第一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 Inc.)、法兰克福太阳能企业Odersun公司、西班牙能源龙头埃菲玛集团等纷纷在中国投资或与中国公司结成战略合作联盟,高调宣布进入中国光伏市场。

另外,三菱、三洋、三星、宏达电、鸿海、台积电等一大批传统工业巨头都宣布进军光伏。三星和LG电子已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商,液晶面板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具有相同的原理,二者无需太多调整即可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而台积电等企业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制造业积累复制到光伏产业。外资企业涌入之后,国内厂商的成本优势或将不再。要想在与技术更占优势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胜出,规模制胜的理念首先必须摒弃,在此基础上的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等才是制胜关键。

当前,光伏产业的发展还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2010年12月,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举办联席会议,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动员、部署,并公布了首批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名单。四部委表示,希望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增加示范区数量、保障项目并网运行等措施,加快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力争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兆瓦。

我们坚信,随着我国政府对光伏产业发展在政策扶持方面力度的不断加大,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前景将是一片广阔。

上一篇: 电池瓶颈获突破 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化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