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网 | 供应 | 求购 | 企业 | 招商 | 资讯 | 展会 | 人才 | 电池论坛 | 电池品牌 | 采购中心 | 产品大全
E电通服务 建议
资讯
登录 注册会员
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盘点2011太阳能电池 价格竞争激化企业倒闭
来源:世纪新能源网 日期:2011-12-28 作者:全球电池网 点击:

对于太阳能电池业界来说,2011年是动荡不安的一年。最具冲击性的事件当属2011年8月31日美国Solyndra公司申请适用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条(Chapter 11)。该公司作为绿色新政政策的“旗手”而备受关注,奥巴马总统也曾到该公司视察。

与Solyndra公司一样,2011年8月美国Evergreen Solar公司以及从美国英特尔独立出来的美国SpectraWatt公司也接连陷入破产命运。美国太阳能电池厂商相继破产的一个原因是,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价格竞争日益激化。于是,美国部分企业针对从中国进口的模块发起了倾销诉讼。

回顾2011年的新闻就会发现,在Solyndra破产之前,全球太阳能电池厂商就在为了避免价格竞争而努力。太阳能电池厂商选择的方法是通过可靠性和转换效率来实现差异化。

2011年1月京瓷介绍了强调可靠性的战略。京瓷表示,“目前的市场两极分化为重视低价格和重视可靠性,但未来将是凭借可靠性选择产品的时代”。8月份,日本光伏发电协会(JPEA)代表理事、夏普代表董事社长片山干雄表示,“我们需要一项能够确保光伏发电系统长期发电的、类似车检那样的质量保证制度。现已开始制定所需标准”。

关于避免价格竞争的另一个方法——转换效率,夏普在2011年3月开始量产“背接触(电极背面连接)构造”的单晶硅型太阳能电池。该构造在受光面没有电极,因此可轻松提高转换效率。先于夏普采用该背接触构造的美国SunPower宣布,将在2011年内上市转换效率全球首次超过20%的模块。

深陷价格竞争泥潭的不只是日美欧老牌厂商。包括中国厂商在内的新兴厂商为了避免价格竞争、提高盈利能力,也开始计划提高可靠性和转换效率。所以,为了提高成本竞争力,日本厂商中出现了积极在日本以外地区进行生产的现象。

2011年3月,三菱重工宣布将把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大部分移交给台湾宇通光能(Auria Solar)。三菱重工在利用剩余的13MW生产线继续进行开发研究的同时,还将生产面向日本市场的太阳能电池。

11月份,松下宣布将在马来西亚新建HIT太阳能电池一条龙生产工厂。现在的HIT太阳能电池虽然转换效率高,但价格也高。松下将通过新建马来西亚工厂加快削减成本,从而使价格降到与其他公司相当的水平。

2012年估计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形势将依然严峻。其中,全球太阳能电池厂商关注的是从7月份开始启动全量收购制度的日本市场。如果日本市场的受关注程度得以提高,那么新型服务和技术就会从海外纷纷进入日本。

 
 

  

上一篇: 新能源汽车带来锂电新机遇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