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三在1996年带领学生在珠海银坑工业区创办了太一电池公司。科研团队创造了生产N I/M H电池的工艺,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充电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制造方法及设备”的发明专利(“嵌渗技术”)。
■ 人物点评
王纪三的专利遭到全国百余家企业侵权,而他及其公司也为这项新技术的研发及维权付出了沉重代价,人心惶惶,人员流失。在知识产权保护缺失期,王纪三是一个深切的体味者。
打官司的代价是巨大的,赔偿并不是打官司的主要目的,最让自己心寒的是公司人才的流失。
——— 王纪三
专利被迅速盗版
1987年,王纪三离开了哈工大的讲坛,带着他的发泡镍专利南下广东,寻找合作者。10多年间,他成果迭出,其中两项专利转化为畅销产品。他本人也在珠海创办了太一电池有限公司,以他的“嵌渗技术”为核心生产镍氢电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纪三找到了特殊配方和合金方式,电池成本降低了15%,而电池的电磁容量则提高了四成以上。1997年12月19日,王纪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专利申请,2002年5月29日被授权发明专利。
王纪三申请专利后不久,就发现广东南海实达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他的专利生产电池。转眼间,他的专利已无“专利”可言,广东年产2万节以上规模化的电池厂约有36家,几乎无一不涉嫌侵权。
学生拐走机密与老师抗衡
第一个把王纪三的商业秘密拐走的,是他的学生。他不仅掌握了王纪三的技术,也掌握了王纪三的市场。王纪三说,因为他的出走,才有了南海实达电池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日生产电池10万-12万个,与王纪三的企业拼价格。
1997年王纪三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生产中,连续3年太一公司业绩突飞猛进。然而,1999年始仿冒产品大量出现,一时间,仅珠三角地区就有几十家电池厂铤而走险。自此,王纪三展开了漫漫维权路。首先状告南海实达电池公司,最终在2004年下半年,太一公司拿到了由佛山中院执行的30万元。对于这场专利官司,王纪三认为,对侵权者的惩罚过轻。南海实达被罚款后连皮毛都没伤,现在仍在继续生产。
2007年,王纪三连上三道诉状,将T C L金能电池、T C L通讯股份和浙江凯恩电池告上法庭,原因就是这三家公司生产的电池绝大部分涉嫌侵犯王纪三的发明专利,王教授和他的律师还将继续他的漫漫维权路。
专心做科研出售专利
2007年2月2号,终于有家公司和王纪三签订了实施许可,专利首次公平转让。王纪三从2002年到2006年4年间,他打了5场官司,每场官司都是以他的胜利而告终。
但他的付出也是巨大的。珠海太一电池有限公司在旷日持久的官司中逐步走向了倒闭的边缘。作为董事长王纪三为4年的官司耗尽精力,公司内部一度人心惶惶,从技术人员到工人流失严重。到最后,几乎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的都被挖走,连工人有的也被月薪1.2万元挖走。
谈及未来,王纪三曾说,他手上还有3项发明,其中一项“网络电极”可使电池的能量翻1倍。王纪三说,今后,将在太一设立一个研究院,专心去做科研,然后把专利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