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名人名企>正文
主动联姻院校共享市场回报 奉贤民企德朗能电池产生两亿多元效益
来源:网络来源 日期:2010-3-26 作者:全球电池网 点击:

编者按:一个科技型民营企业,为什么能够自觉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借力科研院所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德朗能的这个案例堪以破解奥秘:这份自觉,来自于民企面临的市场推动和强烈的商品意识。

“产学研”,我们说了多少年,然而仍有不少企业,要么不懂得利用高校院所的力量,要么自己有专利、有技术,却久久变不了商品,进不了市场。但德朗能这样的民企,身在市场,面对商海,不能不走“产学研”三结合的路。因为它没有大的家底去单打独斗搞研发,也不能将核心技术锁在实验室照样衣食无忧。只有借力科研机构,迅速把技术演变成商品、转化为产业,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说这份自觉是市场逼出来,一点也不过分。

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注意,比起一些“老大哥”,科技型民企的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反而来得快且直接。我们说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民营企业加入,他们这种强烈的“转化欲”,就是理由之一。从这一点上说,德朗能值得深思。

最近,位于奉贤的民企上海德朗能电池有限公司正忙着和澳大利亚伍龙贡大学联系申报新项目的事。总经理陈瑶博士介绍,合作的3个电池项目已获澳政府资助,目前正联合大学和当地电动汽车厂家一起申报纯电动汽车项目。陈瑶笑着告诉记者,公司不久前从北京拿回了“最具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称号。作为一个投资仅6000万元的科技型民企,能始终站在技术前沿,离不开借力国内外高校院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001年10月,伍龙贡大学毕业的陈瑶和其他3名“海归”博士投资500万元成立德朗能公司,启动锂离子电池项目,是当时内地第一家拥有圆柱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的产家。

在澳大利亚大学攻读、工作多年的陈瑶深知: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型企业的制胜之道,“但先进实验设备动辄成百上千万元,家底微薄的民企根本买不起。”借力建设“联合实验室”的想法在德朗能的博士团队中形成共识:“千万元级”实验室,在重点高校院所中拥有率较高。公司与之合作,高校院所提供领先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研发、测试设备,公司则向产业化转化。双方优势互补,共享知识产权和市场回报。

成立之初,公司便与伍龙贡大学世界排名一流的超导及电子材料研究所确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研发“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电源管理系统开发”项目。该项目获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德朗能仅出资6万澳元,就“撬动”了60万元澳币的政府资助。公司还派出一名博士与之联合组建课题组,开展前期项目研究。今年,澳政府将出资5000万澳元在伍龙贡大学建立产学研实验室和中试大楼,预计年底竣工。

德朗能还与上海交大化工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电动汽车动力电源、动力储能电源研发,并成为国家973重大科研项目实验生产基地。一次,公司接了一笔美国动力锂电池订单。生产过程中,产品出现异常现象,必须马上做检测分析。公司技术人员立即驱车赶到交大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技术人员仅用一小时就做出检测结果,一天之内形成解决方案,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近年来,德朗能选择了不同高校院所“联姻”,先后和郑州大学化工学院、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目前,德朗能已申报23项专利,成为本市唯一实现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量产及销售的本土企业。陈瑶算了一笔账:公司累计投资6000万元,其中4000万元用于产学研,“借力国内外高校院所,4000万元实际产生了两三亿元投入的效益。”

上一篇: 英利争夺光伏定价权多项目扩张 下一篇:  迈吉:书写太阳能光伏新“传奇”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