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会议(COP15)12月7日正式在丹麦哥本哈根拉开帷幕,会议规定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30%。会议首日发达国家代表分别发言,表示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合适份额”的资金,并希望能达成一份约束性协议。中国领导人将带着“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性减排承诺参会。本周一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明年将推进节能减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一位投资人士认为,低碳领域不再是概念上的炒作,很多企业通过投资这个领域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我国碳排放指标逐步落实,这些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机会。锂系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就是如此。
锂系电池是主要发展方向
电池是各种新能源和电网的储能工具,电池取代燃油发动机被称为第五次工业革命。电池行业锂系电池是主要发展方向,镍氢电池体系则是现阶段技术最成熟的动力电池体系。涉及新能源电池及零件的上市公司众多,如科力远[17.91 -1.49%]、同济科技[9.82 -1.70%]、风帆股份[13.19 -2.22%]、杉杉股份[17.41 0.06%]、长城电工[13.73 -1.29%]、中信国安[15.25 -0.91%]、佛塑股份[9.17 -1.08%]、法拉电子[15.70 -1.38%]、中炬高新[10.84 -1.09%]、合肥三洋[23.90 -0.38%]、中国宝安[12.47 -2.04%]、TCL集团[4.82 -1.23%]、德赛电池[11.18 -0.97%]、风华高科[9.26 -0.32%]等。
如亿纬锂能[47.57 1.88%]是国内最大、世界第五的锂亚电池供应商。锂亚电池目前主要配套于工业、IT以及军事领域,未来在汽车电子领域(主要是用于汽车胎压监测TPMS系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据测算,未来三年智能电网投资使得全球智能电表用锂亚电池年均需求超过1.1亿只。目前在黑龙江试点的载波电表中即采用了公司的锂亚电池。智能水表、智能热量表等智能仪表的推广都将增加对锂亚电池需求。
中炬高新则拥有强大的电池生产技术,但目前对电池生产、投资仍较为谨慎。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对电动车补贴政策尚未落实,且国内电动车厂商仍未确定电动(混动)车的技术路线和基本设计框架。但公司已经储备了2000万Ah的动力电池产能,且储备了2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凭借着良好的技术实力和现金储备,一旦政策落实,市场打开,公司将立刻形成产能并供应市场。
此外,德赛电池所处锂电池和镍氢电池行业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科英华[8.06 1.00%]也涉足动力电池,公司生产的锂电池用电解铜箔国内市场排名第一,达到50%左右,今后有望受益新能源的普及。
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
2009年1月中国汽车月销售量首次超越美国,稳坐世界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目前我国汽车开始由奢侈品转向消费品,但每年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被汽车消耗。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电动汽车的开发愈来愈受各国政府及汽车生产行业重视,竞相开发了以动力电池为动力源[9.72 -1.72%]的环保节省型电动汽车。从当前世界各国开发的电动汽车类型来看,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三种。
我国2009年3月20日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中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这为新能源动力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汽车(近期主要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销量快速上升,我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中心。
广发证券行业研究员黎韦清认为,新能源汽车前景广阔。低碳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议关注大洋电机[33.99 -1.76%]、科力远、西藏矿业[24.88 -1.58%]和中信国安。作为传统内燃机节能减排的威孚高科[17.61 -1.07%]也值得重点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