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被重新“评价”
6月1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正式施行。在鼓励类新增的新能源门类中,太阳能热发电被放在首要位置。
“过去,我们只注重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对太阳能热利用,尤其是热发电和中高温热利用,关注不够。现在是重新给予热利用应有的评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6月1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事实上,过去认为太阳能热利用不起眼是很大的误区。
根据孟宪淦提供的数字,以低温热利用,也即太阳能热水器为例,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保有量已达1.68亿平方米。如果按照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一年节约标准煤120公斤计算,总计将节约2000万吨标准煤,节能减排的贡献超过风力发电。
“低温热利用技术门槛比较低,并且已经市场化。从国际上看,近几年热发电发展较快,现在中国也想尝试高温热利用,同时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孟宪淦说,2007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太阳能热发电总容量达到20万千瓦。现在光热发电还没有起步,按照保守的规划,未来还有20万千瓦的热发电的市场容量。
有预测称,如果到2020年我国实现3万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光热发电开发,将能够解决全国总用电量的30%—35%,光热发电市场规模可达22.5万亿—30万亿元。
从实际发展来看,当前,国内光热发电还处在示范阶段,仅有的项目包括延庆1兆瓦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电站以及鄂尔多斯(600295)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距规划目标相差较远。
“国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光热发电的实验性推广,而国内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进入兆瓦级示范阶段,市场启动远远落后于国外。在槽式、塔式以及碟式等光热发电系统方面,国外研发早,技术更为成熟,转化更为高效,这是目前国内的光热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6月1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与光伏相比,为何国内太阳能光热发电发展明显滞后?萧函认为,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造成进入光热发电的企业和资金比光伏发电少得多。
“光伏发电技术更为成熟,转化效率更高,而光热发电技术上不成熟,成本较高,发电成本与上网电价之间有巨大的鸿沟。此外,国外光伏市场带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而全球光热发电的市场迟迟没有大规模启动,造成国内的光热产业发展乏力。”萧函说。
三大瓶颈
今年初,作为国内首个光热发电特许权项目,鄂尔多斯50MW工程招标时曾出现“遇冷”的情况。
萧函认为,目前国内光热发电市场尚处于启动阶段,市场规模尚未形成,投资规模大,开发成本高,大多数企业为避免风险,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光伏特许权项目的低价恶性竞争让很多民营企业叫苦不迭,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参与光热发电招标。此外,实际竞标价远低于成本价,很多企业难以承受这一价格。
“鄂尔多斯50兆瓦工程投资16亿元,这就是说,1千瓦的投资要3万多元,这样的投资太贵了。”孟宪淦说。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装置的可靠性如何也是一个问题。“光伏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没有任何转动的部件,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工作没有噪音,也没有污染,可以不用任何管理而工作25年甚至30年,并已经经过时间的考验。但是,光热发电需要有很好的聚光装置,要时刻跟踪太阳,把热量聚集以后传输到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如果要连续工作25年,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目前虽然国际上热发电比较热,但它有待时间的考验。”
据了解,根据聚热方式的不同,光热发电的技术路线可分为槽式、塔式、碟式和菲涅尔聚焦4种,其中以槽式发电应用最为广泛。2009年,在全世界运行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占整个太阳能聚热发电装置的88%,占在建项目的97.5%。
孟宪淦说,塔式在国际上已经不怎么做了,然而北京延庆1兆瓦的塔式项目到现在还没有最后验收。“中国的热发电还没有很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基础。”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光热发电面临的瓶颈主要有三个:一是技术瓶颈。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核心装备的技术水平上,中国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国内光热发电的转换效率低,阻碍了光热发电的大规模推广运用。二是成本瓶颈。能够大幅度降低光热发电成本是其能否实现商业化的关键,而我国目前光热发电尚处于启动期,成本高,投资收益低,导致光热发电发展缓慢。三是政策瓶颈。光热发电处于发展初期,成本较高,依赖于政府补贴和政策鼓励,而中国在这方面尚无完善的补贴政策出台,无法提高企业投资光热发电的积极性。
庆幸的是,自鄂尔多斯50兆瓦光热发电开标之后,国内企业关注太阳能光热发电的热度正逐步升温。德国太阳千年有限公司北京首席代表周立新最近表示:“不仅五大发电集团,甚至是四小发电集团,都在和我们联系”。
此外,公开报道显示,包括皇明太阳能、力诺瑞特、中海阳、湘电股份(600416)等企业目前均已加大了对光热发电领域的投资。
“去年,全世界光伏发电装机是3900万千瓦,热发电已经建成的装机是70多万千瓦,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谁占主导。不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历史还不长,各种技术都在发展之中,哪个最终能够主导市场,还需要看市场的选择。”孟宪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