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武汉大学致力于研究低碳经济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10-7-22 作者:全球电池网 点击:

一块直径20厘米的“玻璃板”置于太阳光下所聚集的能量数秒钟就可以点燃一支香烟。这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刘立建教授演示的场景。

刘立建教授说,这实际上是一种高分子聚光板,理论上可将太阳光强度提高近万倍,所聚集的太阳能可以产生600℃以上的高温。他的课题组正在利用这样的聚光板从事将太阳能转 化为化学能的“低碳”科技研究。

“低碳经济”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热点,在此之前,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减少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的使用,尽量多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经济”的实现要靠科技保证。记者了解到,在武汉大学,活跃着一批从事“低碳”科技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研究已渐入佳境,在推动高碳向“低碳”、“零碳”科研道路上坚实迈进。

从2003年开始,刘立建课题组尝试以聚太阳光为能源使二氧化碳与生物质如秸秆等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此举不仅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气一氧化碳,而且还可通过 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的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增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多重效果。该过程已完成了小型模拟试验,现正在进行扩大试验。

刘立建介绍,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仅约11亿吨,全部加以利用也只相当于不到4亿吨碳,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为此,他的课题组还在尝试用聚太阳光直接使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这样不仅能够节能减排,还可望从“低碳”转向“零碳”。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武汉大学物理学院赵兴中教授的课题组则致力于太阳能电池研究,某些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以半导体材料硅为代表的太阳电池首先得到蓬勃发展。但其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开发一些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低成本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

赵兴中教授主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从2006年开始,该课题组主持国家863项目“纳米晶改性固体高分子电解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通过超声辐照、纳米颗粒掺杂等技术,对准固态电解质进行改性。染料受太阳光激发,将光生电子注入TiO2多孔膜,通过TiO2传输到外电路,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不产生环境污染。跟传统的半导体硅太阳能电池相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只有硅电池的1/5。

上一篇: 宁德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项目崛起绿色动力 下一篇:  中国首辆出口的燃料电池客车新加坡交接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