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近1/4
◆改革开放30年能源消费以年均5.2%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能源发展成就巨大。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居世界第二位。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23.6%,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煤炭产量27.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柴油产量1.33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改革开放初的5.5倍;发电量34668.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06倍,居世界第二位。
能源运输大动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能源运输建设成为能源供应保障的重要环节。1988年修建完成的西起山西大同东至秦皇岛港的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重载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线。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和国家能源进出口重要港口——秦皇岛港,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型煤炭码头群,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目前建成的距离最长、管道最大、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技术含量最多输气管道工程,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建设完成,极大缓解了东部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电网建设进入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总投资达5265亿元的西电东送工程,是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建设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使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此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力输配能力。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 、运输等较为完整的能源技术体系。
煤炭工业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超过80%。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成为我国具备先进科技装备、专业配套的现代化能源生产部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电力方面,60万千瓦、百万千瓦大容量高参数火电发电机组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9月底,全国已有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运。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幅度提高。
电力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核电已具备百万千瓦级设备自主制造、压水堆自主设计的能力;三峡机组全部国产化,标志着中国电力装备制造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达到新的水平;水电站设计、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小水电行业技术主要输出国之一。电网建设已经具备建设特高压电网技术,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到 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年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位。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提高到7.4%。
截至2008年,我国已建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达88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到2008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已能够批量生产单机容量1.5兆瓦级的风电机组。
2008年,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超过6000吨;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15%;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25亿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在一次能源中比重的显著增加使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8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76%下降为69%,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17%提高为2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9%。
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能源节约。2006—2008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6年降低1.79%,2007年降低4.04%,2008年降低4.59%。
2008年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2008年,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7176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0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2%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1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节能率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