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政策法规>正文
陈清泰: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新能源车只是闹剧
来源:网络来源 日期:2009-9-14 作者:未知 点击:
能源汽车,这一有望改变人类生存环境的产业,正在中国汽车业掀起狂潮。

    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略显迟缓。尽管年初的“十城千辆”推广计划和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的补贴政策相续出台,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仍面临技术路线不明、补贴政策未定和配套设施缺乏三大难题。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2011年我国要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指向性更明确的政策有望即将出台。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草案)、《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等。

    筹备10年商业化仍未起步

    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已筹备10年。

    早在1999年我国就先后组织了系列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示范项目。2000年开始科技部成立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组。经4年努力,研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的实用化样车,并在部分城市开展了示范运行。

    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2009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大力实施,新能源汽车被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安排1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2月10日,科技部与财政部共同宣布,在北京等全国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6月25日,工信部对外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相关企业和产品准入条件及申请程序。

    从10年的努力来看,行业主管部门已投入较大力量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但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停留在研发和示范运行状态,并没有真正实现成规模的商业化。

    政策迟缓三大困境待解

    我国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的10年中,美国、日本和欧洲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在积极筹备;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更是不约而同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摆脱经济低迷的重要方向,纷纷推出了针对消费者购买的直接补贴政策,由此推动其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酝酿期到加速期的临界点。

    凯基证券分析认为,相比之下,国内政策略显迟缓。这主要是指没有出台最关键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政策,难真正实现商业化。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提出,高成本和低产量已使电动车进入一个“死循环”,而新能源汽车能否普及现阶段取决于政府补贴政策。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亦一针见血指出,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只会是一场闹剧。

    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另外一个困境是技术路线不明确的问题。2007年时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付于武就曾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亟待明确;但两年过去了,技术路线仍没明确。由此带来的弊端是,各生产企业研发各采用一种或几种路线,而且没有明确政策鼓励的路线,他们也不敢大手笔投入,影响研发进程。

    最后就是基础设施的制约。油电混合动力尤其是电动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需电池工业和电网、市政基础设施等支持,但由于规划不到位,投资不足等原因,国内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短缺的矛盾将成制约。而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电动车进入广泛应用期前,大规模建充电站只会浪费资金和土地资源。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这使得电动车发展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指出,基础配套可能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50万辆目标指引新政或加速出台

    困境之下,新能源汽车如何走出“深闺”?从主管部门的表态可看出,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作调整和提升汽车业的重要方向。重要的是,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相关高层意见表明,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三部委已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一致意见。

    据报道,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问张书林透露,国家已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草案,现已开始征求企业意见。据了解,该政策内容不仅涉及传统汽车节能的技术标准,还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

    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也在讨论之中。今年8月份的北京首届进口车展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

    联合证券分析报告则相信,为实现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5%的目标(即50万台),加快追赶发达国家产业推进进程,国内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的加速已迫在眉睫。近期各地出台针对个人消费补贴的地方性政策已有加速趋势。

    “2009年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元年!”联合证券分析师姚宏光强调。因为进入2009年后,以汽车集团为首的产业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认同度明显提高,投入猛增。随着产业链上各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投资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条件已愈发成熟。

上一篇: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标准工作组成立暨首次会议召开 下一篇:  中国“太阳能”产业成欧美关税保护对象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