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周明明以优异的成绩在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分配到位于太湖之滨的家乡——长兴县虹溪中学任教。十多年寒窗,终于学有所成。在别人看来,教师先生是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大可安安心心地当好一名化学教师。然而,他却令一般人不解地冒起了另行择业的风险。
上世纪90年代初,电动助力车已经在国内市场悄然兴起,且以年增幅30%的速度发展。然而,为之配套的国产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仅半年左右。用户与电动助力车制造厂对国产电池质量抱怨不绝,洋品牌蓄电池趁机大举登陆国内市场。一时间,洋品牌电池广告充斥电源技术专业杂志、电动助力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纷纷打起了采用洋品牌电池配套以示优质车辆的广告,民族电池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此刻,出身于电源研发之家和酷爱化学专业技术的周明明,再也站不住三尺讲台,不顾家人的反对,于1995年毅然辞去公职,办起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的电池厂,立志研发出能与洋品牌叫板的优质国产电动助力车铅酸蓄电池。
8000元启动资金,3间简陋民房加上十几号员工,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就诞生了。
与别的民营企业老板不同的是周明明的另类经营思路。他认为,国产蓄电池性能技术要迅速改变现状追超国际水平,唯有聚集国内蓄电池顶级专家,发挥各人所长,综合各方特长,形成一个“超威技术团队”,才会产生惊人之作的发展轨迹。
企业创立之初,周明明坚持采用“两条腿”走路和“两手”一起抓的企业发展策略。所谓“两条腿”,就是起步阶段以生产技术要求并不高的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一来可以“养家”,二来可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人作为“练兵”和“培训”基础知识用,三来可将剩余价值用作研发新型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胶体)蓄电池的科研资金。所谓“两手”一起抓,“一手”从周一到周五为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与生产车间进行试制工作,每天工作达16个小时之多。夜深人静,安静的厂区除了门卫,只剩下他一人在做着各种理化测试或分析各种理化检测数据,继续做他的新产品研发工作。饿了,开水、冷饭、萝卜干就是他的夜宵。有时客户到了县城,他来不及换掉被稀硫酸灼蚀成千疮百孔的裤子,骑着破旧摩托车直奔10公里外的县城迎接客户。周六和周日,他把家里的摊子扔给父亲,腾出“一手”跑出去广交朋友,“不自量力”地上门寻访国内顶尖的知名专家,邀请他们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他必须冲破万重难关,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去实现他的梦想。
当时,超威实在太小,周明明的“书生意气”让很多人摇头。然而,周明明不怕碰壁、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蓄电池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和立志要为民族电池工业水平超越洋品牌的赤诚之心,终于打动了众多专家的心,他向北京、沈阳、哈尔滨、重庆、上海、厦门的著名蓄电池科研部门、电化学专业博导等一批国内顶级专家和教授发出了十多张聘书,获得了一流的技术支持。
2000年4月,历经4年多的攻关,超威第一个产品电动助力车蓄电池一面市,就以出众的品质产生了“一石起浪”的效应,其性能检测指标超过知名厂家,国内各大电动助力车生产企业试用后叫好不绝,不少厂家终止了与洋品牌的合作,转而倒向超威。
正是第一个产品的优异表现,使他赚足了“第一桶金”,短短二三年便完成了原始积累。有了财力支撑,周明明更表现出了高水平“理才”的气魄,不惜重金引进大批高级研发、管理人才,以求把自创品牌的金字塔做得更高更大,基础做得更结实。
2001年,超威跨出“超越权威”第一步。在熟知了纳米材料的奇功妙用后,周明明以扎实的研发方案和十分低调的姿态,组织超威技术团队开展了近百次的试验工作,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将纳米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制造中,产品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全面超过行业标准,其中最关键的使用寿命性能超出行业标准一倍以上,整体性能超过了进口的同类产品,把传统工艺生产的铅酸蓄电池远远抛在了后面。超威这一步革命性工艺,与世界先进水平一下子缩短了几十年的距离,成为与国外先进性能水平的胶体蓄电池媲美的产品,而售价仅是同类进口产品的2/3。当超威申请科技成果鉴定时,有关部门十分吃惊,他们在数月前还在以几十万元的补助为支持条件,开展纳米技术在蓄电池生产运用科技项目的网上招标活动。
周明明演绎了“能人造超威”的奇迹。他说,超威是一家专业制造动力电源产品的企业,创立品牌特色,首先要积蓄“动力”,就是要把一流的人才团队和全新的品牌观念作为企业的“原动力”来经营。有了“原动力”加上科学的管理作为“催化剂”,自然就会“裂变”。周明明创业初期立下的“两大目标”,至此已基本实现。谁也没有料到,几年后超威会梦幻般地成为全国蓄电池行业的领头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