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资讯频道>行业新闻>正文
上海航天人筹划向民用住宅区推广太阳能电池板一体化建筑
来源:网络来源 日期:2009-7-14 作者: 点击:
    卫星、飞船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具有极高的光电转化效率,这双翅翼蕴含的高新技术正通过产业化途径,迅速飞入百姓家。记者日前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航天人集聚太阳能板块的优势资源,全力拓展民用新能源领域,一条连通原材料、电池、电站各环节的百亿元光伏产业链已在上海、内蒙古之间建起。近期,将有两座会发电的光伏示范建筑分别在紫竹科学园区和世博园区落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明确将光伏产业列为头号民用产业项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凭借良好基础成为实施主体。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811所)就自主研制出卫星用太阳能电池;世纪之交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与所属上市企业“航天机电”等共同成立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较早进入民用光伏产业。

除了技术优势,航天人也逐渐意识到某些弱势。“为卫星做电池只是单件的精品,要做出百千万个精品并非易事。”

航天机电副总经理、新能源光伏事业部部长王厚铨坦承:自身研发能力较强,而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则显不足。拥有航天背景的上海太阳能科技公司曾为国内同行业培养和输出了不少技术骨干,如今一些后起的民营太阳能企业做大做强、融资上市,与这位老大哥之间形成了竞合之势。

通过调整市场观念和运作机制,上海航天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大手笔打造完整产业链,显现纵深效应。他们走向全国,在呼和浩特投资40多亿元、用地约2000亩,成立神舟硅业有限公司,建设多晶硅生产基地。目前,年产1500吨的一期生产线已基本完成调试,年内就可实现批量生产,年产3000吨的二期生产线计划年底竣工,确保航天光伏产业链原材料稳定供应。与上游相连的另一端,上海太阳能科技公司正在浦江镇投资10亿元扩建新厂房和研发中心,将于明年形成15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能力,是现有产能的1.5倍。届时,在研的新一代太阳能薄膜电池可望试产。

航天光伏链还向下延伸,以自产电池组件在各地承建太阳能电站,包括新型“光电建筑”。太阳能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忠卫教授透露,位于紫竹园的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月将并网发电,在建的世博会主题馆也开始披覆“航天太阳能电池”,同样具备兆瓦级发电能力。这种太阳能电池板构成的一体化建筑将进一步向民用住宅区推广,实现家庭自发电、自用电。下半年,航天人的一座5兆瓦示范电站将在呼和浩特开建,打开更大的西北光伏市场。

上一篇: 光伏行业:政策暖风不能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 下一篇:  车企抢占动力电池高地,专家呼吁冷静反思
版权声明:全球电池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相关文章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本文共有 条评论
>>